天天快看:当代职场忙碌图鉴(上)
2023-04-15 18:15:02来源: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研究

在昨天《加班社会》一文中,我们看到在过去五年里,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传统行业,无论是一线北上广还是三线城市,工作时长都在不停攀升。忙碌,成为打工人的代名词。不同年龄与行业的职场人,有着对忙碌不同的选择与思考。

Editor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Summary

忙碌文化是职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处于不同领域或职业阶段,对于“是否选择忙碌”,以及“如何看待忙碌”做出的差异性回答,都可以直接反映每个人当下最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忙碌可能只是一种“麻木的真实感”,并不绝对代表高效或高薪。另一方面,忙碌对一个人的职场形象又有潜在的深刻影响,也是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中国职场中对这种文化的深度思考与管理经验依然有限,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个人职业发展与整体职场环境塑造都有重要意义。

对此我们采访了不同年龄与行业的人,询问了大家现在的状态和对于“忙碌文化”的思考。以下回答经过编辑整理。

工作日我会保持12+小时在工作的状态。可能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996”还算正常。

忙碌状态是负面的应激过程。回溯过往,确实忙碌状态中大都不是个体太舒服的状态,反而在有节奏的理想状态下,表现和产出更好。主观上我会刻意避免忙起来。被动忙起来往往是因为遇到计划外的新业务,或要跳槽、晋升等新情况,不得不多花时间来消化一下。

为了应对过度忙碌,我会采取以下方法:

•尽量通过沟通延长时限,给自己更多时间;

•抽离思考,因为忙大概率会出错,所以需要不时抽离出来审视自己的做法和判断,是否因为问题定位错了、方式选错了而导致过度忙碌;

•自我催眠,因为身心抵制忙碌,所以会安慰自己过了这一段就好了,会让自己换个环境,刻意增加一些短暂的休息调整情绪。

现在我不会因为是否会遭遇忙碌而选择一份新工作,但是会因为是否持续被动忙碌而选择离开旧工作。在我看来,工作中持续的被动忙碌只有两种可能:

•我不胜任这个岗位,比如让我负责完全陌生的业务,且自己确实努力后发现无法胜任。

•我不适合这个公司的工作方式,比如某些公司明显会分配超时长的工作内容。无论是哪种,都是选错了,需要尽快止损跳槽。

我这个岁数,干点活儿会觉得自己浑身有劲,闲的时候就浑身难受。现在家里就剩我们两口子,姑娘在医院上班,一般也不回来。我在家也没什么事,就喜欢忙一点。每周只要有一天时间在家里,充分休息一下就行,其他时间我希望安排得忙一点。

不过一直上班,完全不休息也不行。我之前在酒店工作老是加班,没有休息,挺累的。现在虽然有点忙,但是我可以自己安排,每周也休息一天,状态好很多。

我在播客行业,有自己的工作周期和节奏,每周固定上线一期节目,理想状况是每周加班不超过两天。如果对某个嘉宾或者话题极其好奇,我会随时随地都在想,会跟我遇到的每一个人讨论,算是一种主动忙碌和投入。如果项目非常重要,值得加班,我也是愿意投入的。

作为一名创意工作者,忙碌和悠闲之间需要有机平衡。过度忙碌的时候,灵感、激情都会消失,比如忙碌会导致我的社交圈缩小,跨界的刺激变少,失去更大更广泛的激发灵感的机会。长期的被动忙碌也会让我失去再造个人琐碎记忆的空间,思考和追问都被暂停。忙碌文化无疑加剧自我丧失的速度,在忙碌文化下,我没有私人领地,只是一个公共的人。

如果找下一份工作,我会很关心他们的加班文化,鼓励加班、有无加班费或者是否鼓励调休。我想知道具体的工作内容,是瞎忙还是真的有所需要,以及能不能向同事求助分担,如果是这样的忙碌,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基层公务员,主要是忙于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比如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另外,平常看起来似乎村里的老表们都挺闲的,但是他们会有各式各样的诉求,这些诉求都是直接到我们村干部这里的。社交也占据了很多时间,尤其南方的农村,乡土情缘非常浓厚。我刚进入职场半年多,一个外地人到这座村子才几个月,而且我们村子还很大,有3800多人,能用电脑的都没有几个人,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就需要社交。

我的忙碌既是权力下放到基层,给基层干部带来的工作压力,也是我个人的选择,因为我选择来基层就是想为老百姓做点事,我愿意去面对老表们各种随时来的事情。

我们村管理算是比较严格,是坐班制,基本每天早上8 点半、9 点,到下午 5 点左右,都要在办公室。但是我就住在村委会隔壁的村卫生室,办公室和住的地方是零距离,所以朝九晚五和“996”都不是我们农村工作的状态,从空间上说我是“007”,基本上我始终是在一个工作场域当中,空间上就决定了工作和生活不可能分开。直到晚上 8 点多村广场熄灯了,老表们不再散步和跳广场舞了,我才能回到房间里,安静下来读书和思考,才算是从忙碌的工作中脱离出来。

我在这里,把自己定位为一位观察者和参与者,所以我认为我的忙碌分两种,一种是刚才提到应对老表们需求的事务性忙碌,另一种其实是精神上的忙碌,就是我会在头脑里思考,然后通过写作分析村庄里发生的各种事情,用一些概念去理解这些事情,用一些数学方法分析这些事情,这种精神上的忙碌是我主动的选择,是别人看不到的一种忙碌,但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忙碌,这是我的社会学的专业训练造成的,会像项飙老师一样随时随地观察和思考周围发生的一切。其实我觉得朝九晚五的机械性忙碌并不累,我们这种事务性和精神上的双重忙碌,是真正很累的。

忙碌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存在、贡献价值、实现价值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这种忙碌又是有阶层和状态的差异的。我在农村也看到了普通农民的忙碌,这是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忙,他们是通过劳作来获得生存和更好生活的忙。而大城市的忙碌大概就是另外一种了。我不反对忙碌,但是我觉得忙碌一定要是结果导向的。很多人忙忙碌碌却一无所成,才是最可怕的。

忙碌是必然的,但是每个人都会期许片刻的安宁。

农村最廉价的就是黄昏和日出、星空,我非常幸运现在还能欣赏日出和日落,但是以后,我理想状态就是每天能拥有一个小时的独处时光。我来之前曾经在朋友圈写,希望来到这里“见山、见海、见自己”,最近在后面又加了一句话:我希望寻得一张安静的书桌。

廖琦菁 时青靖 李全伟 刘隽 孙燕 瞿中华 程明霞|访

孙燕 刘隽 | 编辑

王一冰|公众号文章编辑

本文选自《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3年4月刊,原文请参照《当代职场忙碌图鉴》一文

相关阅读

本文版权归属《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投稿、商务合作、转载请发邮件至

yibingwang@caijing.com.cn

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研究

标签:

精彩推荐

资讯News

  • 聚焦Policy

  • 图集Picture